80余年前!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173天的文明抢救行动?震撼启幕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古建筑的探索记录了众多宝贵的图像和传说。如今,一场展览将那段被尘封的历史重新呈现,使我们有机会一睹先辈们在古建筑研究中所经历的辛勤和奋斗。

开篇揭秘

本次展览以《川康调查日记》为依据,从营造学社保存的超过3100张照片中严格挑选,首次全面、系统地展示了约700张精选照片、100多份手稿以及数字化资料。该展览运用现代艺术手段进行视觉转化,通过“逆时代的173天”与“李庄”两个主题板块,生动呈现了距今80余年的那段历史故事。

嘉宾感慨

上午的活动进行中,94岁高龄的刘敦桢教授的儿子、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刘叙杰教授,站在父亲昔日的照片前显得格外愉悦。在他的记忆中,父亲严肃认真,全情投入于工作之中。在刘敦桢教授参与营造学社考察期间,他通过日记详尽地记载了考察过程,这些记录为本次展览提供了关键性的信息。

考察历程

1939年8月至1940年2月,梁思成与刘敦桢携手莫宗江、陈明达等助手,对四川及西康两省的古建筑进行了实地考察。1940年,随着战事的再次爆发,营造学社等机构被迫迁至李庄。在这一阶段,他们遭遇了重重困难,尽管如此,他们依旧坚守岗位,持续开展研究工作。

李庄岁月

李庄的六年生活颇为不易,期间,梁思成为了确保学社的正常运作,四处奔波于重庆,通过典当个人物品来筹集研究资金;而林徽因则身患重病,她的弟弟在空战中不幸牺牲。尽管如此,在昏暗的马灯映照下,他们共同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编纂工作,从而结束了我国建筑史无本国学者撰写的局面。

新书发布

启幕仪式同期推出了新书《中国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图录》。此书由萧易出任主编,张宇则担任副主编,同时萧易亦担任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萧易指出,川康地区的调查是营造学社历次调查中历时最久的一次,正因如此,展览与书稿均以“漫长的调查”命名。

重走之路

2019年,萧易携手各地文物局及文管所,依据梁思成遗孀林洙所保存的影像资料,对考察路线进行了重新审视。在此过程中,他对营造学社的调查事业萌生了深厚的情感。而今,图录与展览同步推出,共同呈现了一个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四川风貌。

您是否同样被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在逆境中执着于古建筑研究的毅力所触动?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青岛自由行旅游网 www.xinhaoshan.cn
漯河市源汇区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