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加斯加女性在我国接受教育,这一经历深刻塑造了她们的成长路径,并且,这一过程也极大地推动了中马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接下来的叙述中,我们将对祖拉桑的非凡事迹进行深入剖析。
结缘中国奖学金
祖拉桑女士在退休前,曾于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担任马方院长一职,并负责教授文学院哲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她的哲学功底,得益于在北京大学所接受的教育。仅仅一年前,她并未料到自己将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从1975年9月到1980年7月,她在我国度过了五年的时光,期间,她首先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随后又在北京大学哲学和中文专业进一步深造。
北大求学蜕变
祖拉桑经过不懈奋斗,在为期一年的中文培训课程中成功跨越了语言难关,之后顺利获得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录取通知书,开启了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涯。她的任课教师曾因她提交的中文作业质量上乘而误以为她借鉴了他人作品。然而,实际上,她经常在图书馆潜心研读法文哲学文献,撰写作业时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北京大学教师对学生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他们不仅承担着授课任务,而且还会亲自到学生宿舍进行辅导,这种做法在马达加斯加地区相当罕见。
钟情中文进修
祖拉桑完成哲学学业后,对北京生活情有独钟,遂选择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专攻汉语一年。1980年,她重返故土,受聘于塔那那利佛大学文学院,担任哲学专业助教。起初,她立志投身哲学研究,但18年后,她对中文的深厚情感得以重新点燃。
孔院发展成果
塔大孔院在成立之初面临诸多挑战,在马达加斯加,当时能够使用中文或对中文抱有兴趣的民众数量极为有限。首年开设的中文课程仅吸引了62名学员。然而,时至今日,该机构已成功培育出超过12万名来自不同领域的汉语人才。其中,本科毕业生人数超过1200名;其中,753位奖学金得主选择来华继续深造;他们在学业结束后,纷纷返回祖国;他们或进入政府部门,或加入中资企业,投身工作。
师资人才培养
塔大孔院目前拥有一支由22名中国籍教师和23名本土专职或兼职教师构成的中文教学团队。在采访过程中,一位塔大孔院毕业的马达加斯加籍青年负责了翻译工作。祖拉桑强调,培养本土的中文教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众多毕业生选择投身于翻译领域,同时,也有不少毕业生选择前往中国深造,或是参与到中非合作项目中。
交流合作期待
祖拉桑不仅在教育及活动领域活跃,还大力推广学术文化交流。2015年,塔吉克斯坦大学孔子学院与江西师范大学合作,成功创建了马达加斯加研究中心。担任顾问一职的她,对中马两国在人文领域的交流前景抱有乐观态度。此外,孔子学院正努力加强中文教育,并不断推进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您如何看待祖拉桑的经历对中马两国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我们热切期待您的观点能够丰富我们的讨论,同时衷心邀请您为本文点赞并予以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