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七天里,上海国资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引人注目,它接连对两家上市公司提供了支持,这一系列举措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我们不禁要问,这些行动背后的初衷是什么?它们又将如何对整个医药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微创医疗引援
7月25日,微创医疗公布了一则公告,公告内容透露,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计划通过签署协议,购买大冢医疗总计1.35亿股的股份。这一持股比例相当于大冢医疗总股本的16.2%,进而使微创医疗成为大冢医疗的战略合作伙伴。微创医疗,一家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医药器械行业领军企业,自1998年成立以来,其市值在2021年已攀升至1200亿港元。但自那时起,公司面临了核心产品集中采购和财务拆分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状况引发了2020年至2024年间的累计亏损超过百亿;与此同时,公司的市值也相应出现了大幅下降。
康华生物易主
五天前,该基金投入了18.51亿元资金,实现了对康华生物21.91%股份的收购。康华生物的核心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表现不佳,其创始人已将所持股份出售并选择退出。自2025年上半年起,公司业绩出现下滑,亏损额度也有所扩大。目前,康华生物正遭遇发展困境,迫切需要外部援助以助其克服难关。
基金强势入局
今年一月,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并购基金顺利实现了首次资本募集目标,目标在于孵化出十家达到国际水平的上市公司。该基金由上实集团牵头设立,同时得到了上海市国资委和产业链内多家企业的广泛助力,基金的总规模已扩张至46.6亿元人民币。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一期基金总额达到了50亿元人民币,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已经投入到了市场运作。
国资投资热潮
产业投资领域正逐渐呈现出以“政府耐心资本”为主导的发展动向。自2023年以来,国有资本在投资领域的案例数量和资金规模均持续增长。今年第一季度,政府背景下的有限合伙人(LP)在全国LP总出资中所占比例已达到七成,而国有控股机构所占比重更是高达九成。上海国资在此次集中的投资活动中并非个别现象。
政策强力推动
今年一月,我国颁布了《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增长的指导文件》,将政府投资基金作为国务院一号文件的核心议题。此后,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致力于加强该领域的监管工作。作为创新药政策的试点先行区,上海对此作出积极回应,为医药行业的稳定增长给予了有力支持。
行业趋势凸显
目前,关于上海如何运用这两家公司履行“链主”角色的具体信息尚未公布。然而,地方国有资本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收购活动似乎正日益流行。华润医药与成都国资共同发起了一个总规模为10亿元的二期医药基金,其目的是推动中药产业的发展。此外,北京、广州、南京等城市也在积极筹备设立规模较大的并购基金。
近期,上海国有资本多次进入市场,专注于支持医药企业。尽管如此,该措施能否有效推动行业复苏,目前尚无定论。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读者发表您的观点,同时期待您对本文的点赞及转发。